第二台NAS--TS453bmini使用体验

大概一年前,我花了 2000 块左右,捡垃圾组装了一台刀片服务器当 NAS 用,可惜事与愿违,碰上了不少小问题,虽然一一解决了,但是刀片服务器的噪音仍让我比较头疼,我租的房子比较小,没有独立的客厅,所以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摆放,只能塞在床底,为了防止噪音吵到我睡觉,只有晚上把风扇全停了,但是这样温度就上去了,对硬盘寿命不是很友好。纠结了近半个月,在几个土豪的怂恿下进了成品 NAS 的坑,购买了我的第一台成品 NAS--Qnap TS453bmini。Qnap 的系统分为很多种,非机架式的机器搭载的叫 QTS,第一眼感觉就是没有隔壁 DSM 界面好看,但是实际上可操作性比 DSM 更好,DSM 很多操作只能在 ssh 里搞,QTS 则可以直观地在网页上搞定。

最开始我是打算买 Synology 的,但是 Synology 并没有类似 Qnap 的 Qtier 数据分层方案--简单来说,就是把你经常读写的数据放到 ssd 里,把不经常读写的数据放到 hdd 里,并且会在后台自动完成。在此之前,我是使用 Windows Server 的存储池,不仅可以自动分层,还可以自动去重。不过 Qnap 自带的 HBS 套件在备份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去重功能,对于文档之类的数据具有极高的压缩率。TS453bmini 使用的是 Intel Atom J3455,对于 NAS 来说是完全够用的。对于家用 NAS 来说,最吃性能的服务可能就是视频转码了,但是作为一台 NAS,一般来说是全天候开着的,转码速度慢对它来说完全不是问题,再者 Intel 的核显是有硬件编码功能的,可以大大减少后台转码的时间。

数据分层
数据分层

买 NAS 的一个重大需求就是拿来下载东西,而且必须要有防止吸血功能,因此 Docker 是必须要有的,Qnap 的机子只要系统内核比较新,即使是 ARM 芯片的机子都可以用 Docker,相比之下 Synology 只有 Intel 的机子有,而且即使是最便宜的旧款,全新也要 2k+,对于我等穷人来说就很不友好了。相比之下 Qnap 最便宜的支持 Docker 的机箱甚至只需要几百块,可以说是高下立判。

Docker
Docker

该吹的吹完,下面说说几个月用下来踩的一些坑。第一个是 RAID 的选择,作为一个 4 盘位的机型,相信很少人会选择直接单盘使用,怎么也得搞一下 RAID 和存储池的。在这里奉劝各位不要选择 RAID5 和 RAID6,首先如果你想要给存储池扩容,只能一次性升级池子里的所有硬盘,完全没有灵活性,有些人可能在意的是 RAID5/6 提供 1/2 块硬盘的容错,但是各位需要注意的是 RAID 的原始目标是保持在线,只要不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,HDD 是不会一下子就暴毙的,普通用户完全可以暂停读写并把数据转移出来,换上好硬盘后再倒回去,但如果组一个 RAID5/6 阵列,挂了一块盘后 rebuild 阵列,4Tx4 少说也要个三四天,还有在 rebuild 过程中再挂一块盘的风险,Synology 和 Qnap 的 raid 都是基于 mdadm 创建软 raid 阵列,与硬件 raid 卡不同的是,重建过程中如果出现数据错误,不会像阵列卡一样直接把硬盘踢出阵列,而是重试失败后跳到下一个数据块继续重建,这大大降低了重建失败的风险,但是软阵列因为依赖 cpu 性能,重建速度相比硬阵列慢很多,使得 NAS 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不可用。

在折腾了几次阵列测试之后,最后选择了这样的阵列结构:首先使用一块 500G SSD 和一块 4T 组成 Qtier 存储池,然后再将两块 4T 组成 RAID1 加入存储池。由于 Qtier 可以让 SSD 层的容量同样用于存储数据,最终的可用空间相比 SSD Cache+4T 3 盘 RAID5 的搭配多 500G 可用空间,并且同样可以用 SSD 加速读写。首先创建两个约 3.5T 的厚卷,目的是让第一个厚卷刚好占满独立的单盘 4T 阵列,第二个厚卷则占满 RAID1 阵列组,并且由于两组阵列处于同一个存储池,因此都可以使用 SSD 进行数据分层。这时候就可以把不太重要和经常使用的数据放在第一个厚卷,例如离线下载和做种的的文件、准备看的电视剧等等,重要的数据和备份放在第二个厚卷,例如手机备份、照片和第一个厚卷的备份等等,这样就可以利用 RAID1 对重要数据容错,同时还可以对所有数据进行读写加速了。当然,虽然有数据容错,备份还是重要的一环,具体的备份策略可以参考3-2-1 backup rule

RAID
RAID

第二个坑是网口桥接,由于我的房间只有一个网口,因此电脑如果想要联网,需要先直连 NAS,然后通过桥接从 NAS 的另外一个网口连到房间的网口上。Qnap 提供了方便的网络设置界面,但是对于不同网络环境的设置介绍并不清晰。就我的使用需求而言,在创建的时候并不能选择基本网桥,因为这样创建的网桥会让 Docker 容器无法联网,在这里我选择的是高级模式,选上两个物理端口,并然后禁止 NAT 和 DHCP,剩下的选项保持默认即可,稍等片刻就能自动获取到 ip。

桥接设置
桥接设置

对比之前组装的机架式服务器,成品 NAS 的性价比是显著下降的,但是折腾的时间也大幅减少了,机子到手后通电设置,然后测试了一下各种硬盘阵列搭配和网络配置,整个过程也才花了几天时间,相比之下,组装机架式服务器的时候倒腾驱动、配置阵列卡和解决 Windows 存储池的各种问题花了大半个月,调教风扇和替换各种配件以降低噪音又花了几周,算下来花的时间成本远远比买成品机器贵了。

第三个坑是关于视频播放的,刚装完机的时候顺手就把硬盘里的视频文件夹加入索引了,结果一觉睡醒发现日志了报了一堆无法建立缩略图的错,而且很多也播放不了,查了半天发现 Qnap 在某个版本的更新里把 hevc 解码器给移除掉了,可能是嫌授权贵?可是你是消费级 NAS 啊,这年头网上的 H265 视频到处都是,也不做一下显著的提醒,一般人看到视频播放不了,印象分估计就大减了,这一点是隔壁 Synology 就做的不错,基本的解码器都有。还好解决方法随便 Google 一下就有,只要下载最后一个带 HEVC 解码器的老版本 CodexPack,然后手动装上就可以播放了。

最后,对于很多想入手 NAS 的用户来说,其目的可能是远程下载、远程看视频、作为本机的文档/素材/手机照片备份,以及小型公司想要做局域网文件共享,对于这些需求,我建议考虑 Qnap 212p3 这款双盘位机型。

首先说说远程看视频这种需求,几年前的手机和电视盒子性能不好,所以很多 NAS 都以硬件编码作为卖点,近几年来移动芯片的性能飞速发展,实际上很多手机和电视盒子的硬解性能已经比 NAS 还要好了,所以如果你没有出门玩了还要远程看视频的需求,那么只要有个能提供局域网共享的机子,然后在手机上装个 VLC 之类的播放器,并连上局域网共享,就可以愉快地看视频了;至于电视盒子,国内能买到的只要别太便宜,解码能力都不会差,读取远程共享更是基础功能了,只要连上后点开看就完事了。如果你有远程看视频的需求,更好的选择其实是用 Syncthing 或者 Resilio Sync 在出门前把想看的视频同步到手机或者平板上,然后直接本地解码看,比折腾即时转码省心多了。

其次就是远程下载这类需求,前面已经说了,只要支持 Docker,安装一下容器就能离线下载,linux 上流行的下载工具,例如 ut、qt、aria2 等等都能找到 ARM 指令集的容器镜像,不过这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,如果你不在意被吸血客户端嫖上传带宽,那么 Qnap 自带的 Download Station 显然能完全满足需求。

最后就是本机数据和手机照片之类的备份,QS 两家都对这类 NAS 基础功能都有不错的体验优化,各大平台的对应客户端安装上就可以愉快使用了,所以需要纠结的只是盘位而已,但是仔细想想,现在一千块就能买到 8T 甚至更大的单盘,双盘位不考虑容错做到 16T 那是轻轻松松的,一般人还真用不了这么多空间,相比之下 NAS 每多一个盘位就得贵上几百块,还不如狠狠心上大容量硬盘。

顺带一提如果有视频素材储存的需要,并且需要远程加载 4K 素材,更好的选择是带有 5G/10G 网口并且支持 SSD 缓存/分层储存功能的 NAS,或者 USB3.0 阵列盒,普通 NAS 的千兆网卡可能会不够用,1080P 的话千兆倒是绰绰有余。